#12 精神分析計畫

最近跑了人生第一場全馬,沒有玩switch,開啟幾個想買的東西的網頁然後又一個一個關掉。簡單紀錄幾個近期的事情。

心理韌性

當行動心理師之後,有時會幫忙上大學入門課程。這是大學開設給大一新生的課程,根據我的猜想,內容主軸是要幫助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可能要認識校園然後寫相關的心得。一兩年前,我幫忙的大學入門課程主題約略是壓力與情緒、人際關係、MBTI這幾種,最近這一兩年,我好像是突然想起大學時讓自己很喜歡的主題、還有突然想到遺忘很久的我自己的碩士論文,所以開始漸漸將主題帶回心理韌性。

所以最近這幾次準備給學生的講座,經常是希望可以透過講座提升韌性。期待韌性可以幫助大學生面對許多的事情。

精神分析的學習

雖然我一直對精神分析感興趣,但是除了定期的督導之外,學習的方式經常是一陣一陣的,有上相關的課程,那陣子就會接觸很多,但是沒課程或是忙著弄其他事情時,也可能會有一陣子完全不碰。

這幾週開始,我想要試試看培養一個新的習慣,也就是刻意的定期讓自己接觸精神分析、浸泡在相關的材料裡面,所以我打算近期的文章試著放入這個部分,分享一點最近學到的有趣的知識。

用心理治療來討論問題解決?

跟治療師跟來談者討論一個很具體問題解決的話題,譬如談論來談者的睡眠環境對睡眠的影響,治療師這樣介入的理由,可能是對方真的不知道、他在生活中真的沒有人跟他談過這個、所以如果有人跟他討論對他會很有幫助。

雖然治療師可以這樣說服自己,而且也可能判斷沒錯。但是治療師要去思考,當我採取這樣的行動是在評估過後才去行動,還是是因為我行動化了,因為我自己也承受不了跟來談者一起處在治療卡關的狀態,所以我們透過找到可以討論的主題來繼續治療,會不會是一種逃避,我告訴自己這樣做有其意義,我是在用這樣的方式在合理化我自己。

失敗的父母與成功的治療師

這是我參與讀書會聽到的內容所引發的思考。

Winnicott認為,在成功的治療裡面,來談者能夠排演出創傷或是環境的失敗,並且在個人全能的領域裡面去經驗他,因而減少了自戀創傷。

簡單的理解是,當來談者曾經有過創傷的經驗,或者他有過複雜性創傷,他會在跟人相處時表現的可能很難搞,讓人討厭他、不喜歡他,這可能會驗證他自己的想法,你看吧,大家都不在乎我、不想要跟我相處。

在治療室裡面,他也不會例外。他會讓治療師很難受。但是,作為治療師,當我們會再進入那個失敗的角色時,如果我們可以看見我們跟來談者一起重演這個互動的正向意義,我們就可能會比較忍受、接受來談者這樣對待我們,而不是也因為真的討厭來談者,然後不想治療他。

Winnicott的句子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被逼著當失敗的父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當成功的治療師。

Subscribe to bComingB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