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沉默的自我揭露
昨天學到一個詞:沉默的自我揭露。
我相信單純的沉思著是否要做自我揭露這個動作,就可以是治療式舉動的一種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的關係性革命:趨向二人心理學的典範轉移》
初讀到的時候我還在想,這究竟是沉默、自我揭露,還是揭露自己為什麼沉默,後來我理解這就像是自我揭露但同時又是沉默。
這很像是我今天因為某個人很生氣,發洩怒氣並不僅僅是指我在當下對他生氣。我返家對著家人罵今天遇到的那個人,或是我在睡前的日記裡寫下我對這個人的不滿,都可以是發洩怒氣的一種方式。重點是我讓我的感受流動。
治療師(或者分析師)在治療室裡對來談者的自我揭露,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因素,有時候,自我揭露是為了治療師自己(書裏使用「自我調節性理由」這個描述,意思是治療師藉此自我調節、讓自己好受一些),有時候,治療師不自我揭露也是為了要讓自己好受一點。
我自己的想法是治療師的舉動不論是就人性來論,或是邏輯來論(譬如:我想做A,所以我做,那我便是在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我想做A,我因為我的專業所以不做,那我也是在為維持自己的專業角色而做),都不可避免的會有為自己而做的成分。實際的工作上,我們可能是盡可能地把這個部分控制在一定小的比例。
回到治療室裡,當我在治療室裡頭想著要不要自我揭露,一定沒有那麼好判斷。此時沉默的自我揭露則可以是一個替代的方式。
沉默的自我揭露的重要性在於讓治療師不必在說跟不說擇一。如果治療師因爲著急判斷,自我揭露可能事後後悔;如果治療師決定不講了,當下的治療工作繼續下去,可是本來讓治療師想要自我揭露的那個無形的、不可名狀的東西就此被掐熄了。
沉默的自我揭露指的是治療師可以在心中嘗試說看看自己原先在想要不要說出的內容,然後評估著真的說出來後可能會有的效果與影響。重點是有一個心理的空間來裝下它。